自从科举制实行以来,天下士子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,那就是考中状元。
用现在的说法,状元就是全国第一,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,也是家族的荣耀。
然而,对于那些真正成为状元的人来说,光耀门楣只是次要的,接下来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……
科举和高考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员的考试,而高考则是现代中国用来选拔大学生的考试。两者都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应试能力。虽然形式不同,但都是为了给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。
尽管我们现在常常把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,但实际上这两种考试有着很大的不同。
科举考试的规模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,但它更像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,主要是为了挑选官员,而不是挑选学生。
如今高考结束后,学生们的身份不会有所变化,但科举考试则完全不同。
在隋唐之前,官府选人才主要靠别人推荐,这种方法虽然不太公平,但很普遍。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镜子里的花、水中的月亮,都是虚无缥缈的。
这种通过他人推荐的方式,被称为“举孝廉”。它的初衷是提拔那些品德高尚的人,让有良好品德的人来管理地方事务。
但是有德行和有能力是不一样的,有些人虽然品德好,但缺乏才能,当官后办不了实事,结果老百姓意见很大。
德行是个抽象的东西,但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示。因此,有很多人为了当官而假装做好人,一旦当了官,就露出原形,变得不讲道理。
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,选官主要靠人情关系,没有科学的方法。那时候,人们特别看重宗族,因为出生在有权势的大家族里,比自己苦读几十年还要有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选官方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。
由于官位的获得并不取决于能力,朝廷里的能人很少,很多有能力的人还在民间。
杨坚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后,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身边真正有能力的人寥寥无几,大多是些宗族的后代。
于是,他有了一个新的念头,打算用什么方法吸引天下有才能的人。
杨坚刚提出这个想法,就被大臣们一致反对了。理由也很清楚,他的这项政策会削弱那些大家族在朝廷上的影响力。
官职的数量是有限的,如果杨坚真的决定从民间选拔官员,那么那些大家族能获得的职位就会减少,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。
虽然大家知道杨坚的举措是为了国家利益,但这些大家族已经不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。
隋朝结束后,除了杨姓家族衰落了,其他大族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。改换新的统治者并不等于国家灭亡。
除非家族遭遇刻意打击,否则一般不会轻易衰败,长期下去,后果非常严重。
尽管大家都不支持,杨坚还是想出了科举制度,但最后没能实施。
在他去世后,隋炀帝发现了他的阴谋,并且成功实施了科举制。
隋炀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不完善,就像个不伦不类的东西,虽然有了科举的样子,但缺少了科举的精髓。
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,他也意识到“家族背景”带来的问题,于是他决定改革隋朝的科举制度,让这个最“公平”的选官方式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一环。
虽然很多人认为“高考能改变命运”,但实际上,在改变命运这件事上,科举考试才是最权威的。
如果没有人搞破坏,科举考试就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,但真正没有人破坏的时候少之又少。
科举考试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公正,相比之下,现在的高考才更公平一些。
不过这样比较不太合适,因为参加科举的人和参加高考的人其实根本不一样。
读书人和学者
在过去,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学生;而在今天,参加高考的也是学生,但他们的情况有所不同。
古代的学生读书是为了将来当官,现在的孩子学习则是为了有更多的机会。
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,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,朝廷真的会分配官职,并发放俸禄。
学生们通过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后,通常能迎来更光明的前途,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确定无疑,未来仍充满变数。
科举考试的难度其实比高考还要大得多,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当状元,不是靠一句努力就能做到的。
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,首先要学会入门。对于一些有天赋的人来说,入门容易,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,一辈子都难以入门。
在古代,学子们首先要通过的一项测试叫做童试,这个名字表明这是专为小孩准备的考试。
这样说来,真正能够以儿童身份通过考试的人寥寥无几,甚至有五六十岁的长者仍然没能通过童试。
童生考试分成三个环节:首先参加县里的考试,接着是府试,只有在最后的州试中过关,才算真正入门。
那时候的学生被称为“秀才”。成为秀才后,还需要通过一些考试,才能拿到参加“乡试”的入场券。
成为秀才之后,若还想继续向上攀登,就必须在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,成为“举人”。
考上举人要比秀才难得多,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过不了这一关。
在《范进中举》这部作品里,范进因为考上了举人,高兴得差点疯掉。他的岳父还说过,只有“文曲星下凡”的人才能考上举人,这说明举人考试有多难。
尽管考试很难,但总会有人能通过。那些成功成为举人的学生,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去京城参加更高级的考试了。
当朝廷宣布考试日期后,会通知全国各地。收到消息的举人们都会来到京城集合,所以这次全国性的考试被称为“会试”。
会试是根据排名来决定录取名额的,如果朝廷需要的人多,就会多录取一些考生;如果需求较少,录取的人也就相应减少。
在清朝雍正八年的会试中,录取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,共有四百零六人被录取。
那时候雍正皇帝正在整顿全国的官场风气,处理了不少官员,所以急需有人来填补空缺。
历史上录取人数最少的一次发生在乾隆五十四年,那一年只录取了九十六人。
参加了会试之后,虽然离做官不远了,但具体能当多大的官,还得看殿试时的表现。
那些通过了会试的人,将会进入皇宫,参加由皇帝亲自监督的考试。
殿试包括笔试和面试,最后的成绩取决于皇帝的心情。
皇上评定成绩时,不仅关注文章质量,还会留意人的外貌,只有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能排在前面。皇上亲自选定的第一名被称为“状元”。
要想成为状元可不容易,不仅要通过前面的各种考试,还得让皇帝满意。万一皇帝觉得你不顺眼,那可就麻烦了。
科举考试那么难,为什么古代的人还是拼命去考呢?那是因为通过考试能获得丰厚的回报。
就算是最普通的秀才,也属于“士人”阶层,一般的县官对他们也没有管辖权。
在古代,人们的职业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。其中,“士农工商”这四个职业中,“士”是最尊贵的,而商人则被认为是地位最低的。
想从普通人变成最厉害的“士”,就要先考中秀才,然后走上科举这条路。
进了这个圈子,就有了特殊待遇,比如可以“买仆人”。普通老百姓就算再有钱,也没资格雇人伺候,至少得是个秀才,才能有佣人服侍。
成为秀才后,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免交某些税款。
读书的人不用下地干活,所以不用交粮食税;他们也不用做苦力活,因此不用去服劳役。
不仅秀才自己可以免服兵役,还能替两个人免除劳役。
总之,一旦成为官方承认的“读书人”,就可以享受到各种特权和好处。
拥有更高学历的人往往能享受到更多的好处。
范进中了举人以后,以前从不把他放在眼里的那些有钱人,都开始纷纷来讨好他,不仅送钱还送房子,这就是读书人的优势。
考上举人就有这么多好处,那要是成了状元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?简直不敢想象。
现在懂了吧?古时候的人为啥那么拼命也要参加科举考试?因为当上“读书人”确实挺自在的。
难怪古人都说读书是最好的,其他都比不上。
古代一年只能选拔出大约五百名举人,而状元更是几年才出一个。相比之下,现代的学历认证就显得不那么珍贵了,一个是实打实的荣誉,另一个更像是普通的证书,这样的比较有意义吗?
易倍策略-苏州股票配资公司-免费配资网站-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