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五律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读记
(小河西)
此诗作于隐居“岷山之阳”期间。【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(李白):“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,白巢居数年,不迹城市。”】岷山之阳或指青城山。【《青城山记》(唐-杜光庭):“蜀之山近江源者,通谓之岷山,连峰接岫,千里不绝,青城乃第一峰也。”青城山为岷山山系之最南段。】戴天山:或指古籍中的“成都载天山”,为青城山之一峰。【《山海经-大荒北经》:“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成都载天。”按古“载”通“戴”。《丈人观》(北宋-张俞):“精气腾井络,下临群岳尊。元真戴天坐,执印朝轩辕。”】在“岷山之阳”隐居读书的李白,到戴天山上访道,遂有此诗。
访戴天山道士不遇(李白)
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露浓。树深时见鹿,溪午不闻钟。
野竹分青霭,飞泉挂碧峰。无人知所去,愁倚两三松。
【注释】浓:浓艳,艳丽。《海榴》(唐-杨凭):“若许三英随五马,便将浓艳斗繁红。”
分:通“纷”。杂。《春日望海》(唐-李世民):“照岸花分彩,迷云雁断行。”《藤》(唐-李峤):“色映蒲萄架,花分竹叶杯。”
青霭:青色的云气。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(南朝宋-鲍照):“左右青霭,表里紫霄。”《终南山》(唐-王维):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”
【诗意串述】此诗首联写途中景(清晨出发)。犬吠夹杂在流水声中,带露的桃花更显艳浓。(道士居处宛如桃花源。)次联再写途中景(中午未达)。林木深处野鹿时隐时现。因溪水潺潺,到了午时竟未听到道观钟声。(“时见鹿”,鹿喜静,极言幽静。“不闻钟”,因溪水潺潺还是因道士不在?)三联写道观环境。野竹交杂青色的云气,飞瀑挂于碧绿的山峰。末联直叙不遇。没人知他去了何处,俺惆怅地倚着道观山松。前三联写往访,描写途中景色,暗含不遇。末联直叙不遇,表达惆怅之情,情致婉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易倍策略-苏州股票配资公司-免费配资网站-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